應用型本科高校“大學生素質養成教育”實踐研究——以江西省某應用型本科高校為例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人、引導人的工作,關系到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的根本性問題,是大學生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和基本素質的主要內容之一。本文探討以“大學生素質養成教育”為切入點和突破口,改變傳統式思想政治教育,以學生喜聞樂見、潛移默化的形式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立德樹人的全過程。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大學生素質養成教育
引言
應用型本科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邁入普及化的主力軍,是培養高質量應用型人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搖籃,對其人才培養提出了特殊的要求。由于其辦學定位以及人才培養目標的設定,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貫穿學習的全過程?如何指導應用型大學生的全面培養?在具體的教學生活中如何實施?這一系列問題亟待解決。為此,我們提出將思想政治教育與養成教育結合起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貫徹養成教育,使養成教育成為落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有力抓手。
一、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素質養成教育”的意義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也是我國高校的辦學特色和優勢。深入做好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關黨的事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素質教育就是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以全面提高青少年的整體素質適應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為核心,以提高國民素質為宗旨。養成教育遵循人的發展規律和社會進步的需求,在確定理性教育的基礎上,自覺遵守社會主義道德和行為規范,通過對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的管理、規范,全面提升學生的知、情、意、行四個方面的素質。最終將教育內化為一種行為習慣、品質和性格,良好的行為習慣對提高大學生的道德素質、心理素質、情緒管理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是最基本的素質教育。隨著國內外局勢、信息化和經濟水平的深刻變化,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臨更加復雜的挑戰,我們需要不斷探索新模式、新途徑,切實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而“素質養成教育”是以高校為主體,在家庭、社會的配合下,根據大學生的身心形成和發展規律,運用各種途徑和手段,對大學生施加系統影響,促使其形成或養成優良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將“素質養成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各環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重要途徑和抓手,能夠切實有效地引導和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二、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困境
1.思政課程建設比較單一
當前,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不斷加強,思政課成為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主陣地。大學生處在思想道德發展的關鍵期,具有相當強的可塑性。但在部分學生看來,思政課往往等同于“無聊無用課”“枯燥乏味課”。在一些學校里,仍然聽到不少同學、教師對思政課的“吐槽”:同樣內容學了幾遍,內容無法緊跟現實,說教色彩較重,教師水平不一,課程專業性不強,社會實踐不好組織,好的專家講座不好請,同學聽講不認真,對教材、考試等管得過死,講課用視頻資料時長也有限制等等。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逐漸缺失。
2.政治信仰不夠堅定
新時代的發展對大學生的理論水平、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會競爭激烈,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大學生面臨著較為嚴峻的就業壓力,自我主體性發展受到多重因素的干擾,很多時候難以達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標。因此,新時代許多大學生關注更多的是自己的職業發展和生活愿景,認為社會政治理想遠離自己的生活,與自己關系不大,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目標認知不足,政治信仰不夠堅定。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社會信息化快速推進,多元文化相互碰撞。資本主義思潮、非主流意識形態、市場經濟環境中的負面思想、黨內腐敗現象和網絡新媒體中的負面輿論、低俗化信息等稀釋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他們容易在各種社會思潮和非主流意識形態中搖擺不定,在重大事件或者突發事件中出現政治立場不堅定的情況。
3.思政教育和素質教育缺乏有效融合
目前在校大學生大多為“00后”的獨生子女,在家備受寵愛,大多數父母一直強調孩子專心讀書、其他事情不管,導致學生自理能力極差。部分學生普遍存在:個人衛生狀況糟糕,生活垃圾隨意丟棄、物品隨意擺放等;集體意識淡薄,注重自身感受,卻不顧集體衛生狀況,在宿舍內抽煙、酗酒,隨地亂丟垃圾,不打掃宿舍等情況,由此引發的宿舍沖突已成為當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難點;沉迷網絡世界,作息紊亂,脾氣暴躁,互相影響,形成不良舍風、班風,導致管理難度提升。
三、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中的“大學生素質養成教育”內涵分析
立德樹人是高等教育的使命,是我國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能力建設的理念。應用型本科高校培養一流的應用型人才,需要始終堅持思想政治育人理念,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要通過體制建設,將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思政工作教師及社會資源聚合成“育人共同體”,在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作用的同時,積極探索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與綜合素養課程、專業課程“三位一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體系,形成協同育人、立體化育人的效應,逐漸實現教育與教學的有機統一。而“大學生素質養成教育”則可作為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切入點和突破口,以潛移默化的形式從品德修養、學業素質、性格氣質等方面入手,引導學生養成多種美德和好習慣,讓大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會、深入生活、關注現實,以社會生活為“課堂”,以火熱實踐為“素材”,與理論緊密結合、與實踐充分互動、與時代同頻共振。不斷增強“大思政課”的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能更好滿足學生成長成才的需求和期待。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切合實際的管理制度是養成教育開展的基礎,培養大學生優良的綜合素質和道德品質,不僅需要來自學生內在的意愿和意志力,也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的強制力。遵守規章制度首先就是一種養成教育,以制度作為引導和約束能有助于學生在生活和學習的基礎上讓自己的行為、道德、思想不斷趨于完善。江西省某應用型本科高校根據學生特點制定了《“大學生素質養成教育工程”實施方案》,體系設計為知、情、意、行四個部分,即認知學習,情感體驗,意志磨煉,行為養成,也是養成教育的四要素。四個要素相互作用,構成養成教育結構體系。從培養學生獨立人格、確立主體意識、發展個性才能的角度出發,將養成教育分為三個主體方面:品德修養方面、性格氣質方面、學業素質方面,并根據這三個方面細化了22個習慣養成項目,堅持推進“1156”養成教育機制,即:設計“1個”清單、健全“1個”體系、搭建“5個”平臺、堅持“6個”原則,努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培養出更多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四、結語
“大學生素質養成教育”是為了更好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的、創新的實際舉措。培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接班人”必須有實實在在的行動,實現思政課和專業課的有機統一,實現思想和行動的有機統一,實現習慣養成和人格塑造的有機統一,進而實現忠誠愛黨和服務社會的有機統一,真正達到“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一是要堅持黨對高校育人的全面領導,以實際工作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二是針對應用型本科大學辦學定位以及人才培養目標進行頂層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設計;三是建立一套監督持續機制,實現過程有監督、小結有評價、事后能復盤的育人機制。指導青年學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為什么要做,如何量化學習成果。要營造一個良好育人環境,讓青年學子在學校每一個環節都有目標、有標準去參照靠攏,讓“立德樹人”在校園落地生根發芽,培養出心智健全、能力全面專業的建設社會主義的接班人(江西應用科技學院彭聰偉、凌勇)
參考文獻
[1]謝水昆.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路徑研究[J].時代報告,2023,(06):145-147.
[2]師怡子.應用型本科教育思想政治實踐教育探析[J].科幻畫報,2022, (05):225-227.
[3]李淑靜.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內協同實踐育人模式研究[J]. 教育觀,2021,10(13):72-74.
[4]陳麗娟.新時代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探究[J].六盤水師范學院學報,2021,33(01):89-93.
[5]符雪江,孟浩英.新時代背景下養成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淺析[J].黃河.黃土.黃種人,2020,(07):25-26.
[6]袁琳琳.如何發揮養成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J].教育現代化,2019,6(A2):210-211.
[7]譚智贇,魏威崗.養成教育視閾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創新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08):102-103.
[8]張德江.堅持內涵式發展 實施優質教育[J].中國高等教育,2018,(20): 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