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威健康課堂:揭秘幽門螺旋桿菌,居家自測守護胃健康
一、什么是幽門螺旋桿菌?
幽門螺旋桿菌(簡稱HP)是一種廣泛存在于人體胃部的細菌,其感染率在我國高達近50%,意味著超過7億國人可能受到其影響。這種細菌不僅具有傳染性,還與胃癌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因此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常有新聞報道,一家多人先后被診斷出胃癌,其中部分患者檢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這引發了公眾的疑問:是遺傳導致了這種疾病的家族聚集性,還是傳染導致的?事實上,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并非遺傳性疾病,而是主要通過口-口傳播、糞-口傳播等途徑傳播,家庭內傳播是新發感染和再感染的重要途徑。
據中國疾控中心發布的《中國幽門螺桿菌感染防控》白皮書顯示,幽門螺桿菌的發現徹底顛覆了以往認為胃內無菌的傳統觀念。研究表明,HP感染可引發一系列胃部疾病,包括但不限于胃炎、消化性潰瘍、胃黏膜相關淋巴樣組織淋巴瘤以及胃癌等。因此,控制HP感染被視為預防胃癌最重要且最可控的手段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群在感染幽門螺桿菌后并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這使得該疾病的隱匿性和潛在危害性更加突出。因此,提高公眾對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認識,加強早期篩查與防控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二、幽門螺旋桿菌有哪些傳播途徑?
1.共用餐具
使用同一套餐具,尤其是未經徹底消毒的餐具,可能使病菌在個體間傳播。
2.共用食物
分享同一份食物,特別是未經過高溫烹飪或處理的食物,可能增加感染風險。
3.咀嚼食物喂食
成人咀嚼食物后再喂給兒童,這種行為極易導致病菌傳播給兒童。
4.親吻
特別是口對口親吻,可能使病菌通過唾液傳播。
5.糞便傳播
接觸受污染的水源或食物,尤其是含有患者糞便污染的物質,也是傳播的重要途徑。
三、幽門螺旋桿菌常見癥狀有哪些?
口臭:持續性的口臭可能是感染的一個信號。
打嗝:頻繁打嗝可能表明胃部不適。
惡心與嘔吐:感染者可能出現惡心感,甚至嘔吐。
反酸與燒心:胃酸反流至食道,引起燒灼感。
腹脹:胃部感覺飽脹,即使進食量不大。
上腹疼痛:疼痛通常位于胃部上方,可能呈陣發性或持續性。
食欲減退:對食物的欲望下降,食量減少。
四、哪些人應重點關注幽門螺旋桿菌?
1.飲食習慣不佳者
如飲食不規律、常吃辛辣食物,這些習慣可能損害胃黏膜,增加感染風險。
2.社交習慣不當者
經常聚餐且不使用公筷,增加病菌傳播的機會。
3.口腔衛生不佳者
刷牙不徹底可能導致口腔內病菌滋生,增加感染幾率。
4.有消化系統疾病者
如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球潰瘍等,這些疾病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密切相關。
5.有缺鐵性貧血或自身免疫系統疾病者
這些疾病可能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存在關聯,需加強監測。
6.家庭成員感染者
若家庭成員中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其他家庭成員的感染風險增加,應進行全面檢測。
7.未定期檢測人群
無論是否屬于上述高風險群體,定期進行幽門螺旋桿菌檢測都是預防疾病、保障健康的重要措施。
五、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應怎么檢測?
檢測糞便中的幽門螺旋桿菌抗原,快速、無創。(家中有1人感染,建議全家檢測)
六、幽門螺旋桿菌抗原檢測如何測?
操作示意(如上圖)
取糞便→稀釋→滴樣→查看結果(雙杠為陽性)
注:請仔細閱讀產品說明書或者在醫務人員的指導下購買和使用。禁忌內容或者注意事項詳見說明書。
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日常應注意什么?
1.使用公筷
在公共餐飲場合或家庭聚餐時,推薦使用公筷夾取食物,以減少病菌通過餐具傳播的風險。
2.提倡分餐制
實施分餐制度,每個人使用自己的餐具,避免食物交叉污染,從而降低感染幾率。
3.利用消毒碗柜
定期對餐具進行消毒處理,使用消毒碗柜可以有效殺滅病菌,確保餐具的清潔衛生。
4.避免被污染的食品和水源
注意食品的衛生安全,確保食材新鮮,烹飪徹底;同時,飲用干凈、安全的水,避免飲用未經處理或可能受污染的水源,以減少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可能性。
來源:[1]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中國幽門螺桿菌感染防控》白皮書[R],2023:2-24;[2]百度健康醫典《幽門螺桿菌感染》詞條,審閱專家,曾志榮,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