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奉獻中延續” 上海市遺體(器官、角膜)捐獻紀念日緬懷活動在上海福壽園舉行
3月1日,是上海市第23個遺體(器官、角膜)捐獻紀念日。為弘揚人道主義精神,倡導博愛捐獻理念,緬懷無私奉獻捐獻者,由上海市紅十字會、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和上海市民政局聯合主辦的以“生命在奉獻中延續”為主題的紀念緬懷月活動在福壽園拉開帷幕。這是2025年“人體器官捐獻緬懷紀念月”的首場活動,標志著今年全國系列緬懷紀念活動的正式啟動。
上海市遺體(器官、角膜)捐獻紀念日緬懷活動在上海福壽園舉行
遺體(器官、角膜)捐獻是一項偉大的事業,展現了捐獻者的感人故事,彰顯了無私的高尚情懷,體現了人性的璀璨光輝。活動現場向本市捐獻者致以崇高敬意,向登記者及家屬們表達誠摯慰問,參加緬懷活動的全體人員向紀念碑敬獻鮮花,表達對捐獻者的緬懷和哀思。
2002年,福壽園開始參與上海市的遺體捐獻事業,在上海市紅十字會的全力支持和指導下,設計建設了上海乃至全國第一座遺體捐獻者紀念碑及紀念廣場。目前福壽園國際集團在上海、安徽、山東、河南、江蘇、遼寧、江西、重慶8省份的9個城市參與籌建了12座紅十字遺體捐獻紀念設施,推動遺體器官捐獻事業的社會紀念,讓更多的公眾從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諦。
上海市紅十字遺體捐獻者紀念碑
捐獻者中有著名的院士,有醫務人士,有教師,有律師,有黨員,更多的是普通的平凡人,他們用一個共同的選擇,讓生命以另一種形式延續?;顒又凶盍钊藙尤莸氖蔷璜I者家屬劉女士的發言,她的丈夫吳先生退休前是一名人民教師,一生都在教書育人。他常說:“如果能一直幫助別人,那也是一種幸福。”這句質樸的話語,貫穿了他的一生,也成為了他生命終點的真實寫照,在劉女士及其親屬的支持下完成了器官捐獻,幫助多位器官衰竭的患者重獲新生。這對吳先生來說,是他人生信仰的延續,而對親屬而言,這是對他最好的告慰。
不僅如此,劉女士還在她先生完成器官捐獻不久后,填寫了器官捐獻自愿登記表。她認為這不僅是對她先生精神的傳承,更是她自己內心的選擇。她呼吁更多人加入捐獻志愿者的行列,讓生命的光芒以另一種形式綻放,讓愛與善良在人間流淌不息,讓世界因為我們的選擇變得更加溫暖。
來自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的師生代表誦讀《生命的禮物》,向奉獻出生命最后禮物的捐獻者們致敬!上海中醫藥大學及健康醫學院學生代表莊嚴宣誓“努力學好醫學知識,爭做優秀的醫務工作者,將畢生精力奉獻給祖國的醫學科學事業”。上海福壽園公益發展基金會向市紅十字會捐贈五萬元“博愛基金”,踐行公益初心,倡導尊重生命、奉獻愛心的社會風尚?;顒蝇F場還設置了宣傳展示區,通過圖文展板、視頻播放等形式,向公眾普及捐獻的意義。
頒發“博愛基金”捐贈證書(左:上海市紅十字會副會長萬興旺、右:福壽園國際集團副總裁范軍)
截至目前,全市遺體(角膜)捐獻登記累計7.3萬人,捐獻實現累計1.8萬例。人體器官捐獻登記人數13.4萬人,累計實現人體器官捐獻1269例,使3700余位器官衰竭患者重獲新生。
副市長、市紅十字會會長陳宇劍,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副主任張宗偉,市紅十字會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李江英,副會長萬興旺、劉光雯、孫群榮,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陸韜宏,市民政局副局長趙明,青浦區副區長倪向軍,福壽園等單位領導和來自浦東、青浦、奉賢和崇明的捐獻實現者家屬、志愿者代表及醫學院校學生、OPO醫院和眼庫的醫護人員等400人參加活動。
向紀念碑敬獻鮮花
相關資料:
1982年,上海率先在全國開展了遺體捐獻工作。2001年,頒布實施全國第一部有關“遺體捐獻”的地方性法規,《上海市遺體捐獻條例》正式實施。在全國率先建立了上海市遺體捐獻者紀念園、確立了“遺體捐獻紀念日”、開設了“紅十字遺體捐獻網上紀念館”等。截止2024年底,全市遺體(角膜)捐獻登記累計近7.3萬人,捐獻實現累計1.8萬例。近幾年,每年的捐獻已能滿足醫學院校教學科研需求,捐獻者的高尚行為更為人類醫學科學事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奠基石。
2010年,上海作為全國10個首批試點省市之一,開始籌劃器官捐獻工作。2012年,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和上海市紅十字會正式聯合開展人體器官捐獻工作。2013年上海誕生了第一例捐獻者,2022年突破1000例。在社會各界共同支持關心下,截止目前上海人體器官捐獻登記人數13.4萬人,累計實現人體器官捐獻1269例,使3700余位器官衰竭患者重獲新生,他們的無私奉獻讓生命綻放出新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