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邂逅非遺 文化薪火相傳 —大連財經學院學子開展非遺文化傳播之旅
近日,大連財經學院師生走進金家街非遺文化體驗館、大連市博物館、華夏文化體驗館及大連高新區書法藝術展,以“非遺守護者”的身份開啟了一場沉浸式文化傳承行動。通過講解、體驗、創作與互動,這群青年學子將書本知識轉化為實踐力量,讓非遺文化在當代煥發新活力。
第一站:金家街非遺文化體驗館——觸摸匠人精神的溫度
作為大連市非遺項目的聚集地,金家街非遺文化體驗館內陳列著貝雕、核雕、遼南刺繡等數十項傳統技藝。同學們化身“文化講解員”,在展館負責人李老師的指導下,深入研習每件作品背后的歷史故事與工藝精髓。同學們在非遺技藝人的指導下,手持精巧的驢皮影人,為觀眾演繹了經典皮影劇目《三打白骨精》。“以前只在課本里見過‘非遺’,沒想到自己竟能操控‘齊天大圣’!”胥亞洲同學興奮地說。表演結束后,非遺技藝人向觀眾展示影人雕刻工藝:“一張驢皮要經過刮、磨、刻、染等24道工序,每一刀都是匠人與時間的對話。皮影戲不僅是故事,更是中國人用光影寫下的浪漫詩篇。”
第二站:大連市博物館——對話歷史的“青春視角”
在博物館“匠心·傳承”非遺特展區,同學們結合現代多媒體技術,為觀眾策劃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導覽。通過短視頻、互動問答等形式,將非遺服飾紋樣、傳統木構建筑技藝等“冷知識”轉化為趣味故事。“我們想打破‘博物館很嚴肅’的刻板印象,讓年輕人主動走近歷史。”活動負責人趙芷含同學介紹道。現場,不少家長帶著孩子駐足聆聽,一場關于“榫卯結構”的拼搭挑戰賽更將氣氛推向高潮。
第三站:華夏文化體驗館——讓非遺“活”起來
如果說前兩站是"靜態傳承",華夏文化體驗館則讓非遺真正"動"了起來。學生們身穿漢服,帶領觀眾體驗傳統箭術、古法扎染、茶道禮儀等傳統文化項目。技藝人身著傳統服飾,手持傳統弓箭,一邊演示古法射箭的禮儀與技巧,一邊講解:"弓弦的震顫頻率與射手的呼吸節奏完美契合時,射出的箭矢方能兼具力度與準度,這背后是射手'千次挽弓'的肌肉記憶。"體驗館內,藍白相間的扎染方巾、帶有傳承技藝的文創產品,成為游客愛不釋手的"非遺伴手禮。
第四站:大連高新區書法藝術展——筆墨間書寫文化自信
在大連市高新區書法展現場,青年學子們不僅以屏息凝神的姿態近距離觀賞書法家筆走龍蛇的墨韻,更與書法家攜手開設“墨淵書法公益課堂”。書法展策展人劉先生對學生的表現高度評價,“年輕人能靜心練字、傳播書法之美,文化傳承便有了希望。”參與活動的張振基同學表示,“非遺不是博物館的展品,而是可以融入生活的文化基因。”參觀者反饋,學生志愿者的熱情與創意讓他們感受到“傳統與年輕力量的碰撞”。大連財經學院商務英語系主任王悅老師指出:“高校是文化傳承的重要陣地,我們將繼續搭建實踐平臺,讓青年成為非遺傳播的‘火種’。”
從金家街的匠心工坊到書法展的墨韻天地,大連財經學院的學子以青春之名為非遺注入了新活力。這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證明:當年輕人主動擁抱傳統,非遺便不再是歷史的“化石”,而將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文化傳承之路漫漫,但每一步腳印,都在書寫新的故事。(胥亞洲、趙芷含、張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