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緯冷鏈訪談:上經貿大學生探究冷鏈民生價值
2025年3月25日,上海對外經貿大學“鄉村振興背景下冷鏈物流改善民生路徑研究”課題組(成員:蔣樂遙、金煜瑤、吳貞妮、成依語)專訪萬緯冷鏈業務板塊負責人、高級副總裁陳君城。作為課題調研的重要環節,此次深度對話圍繞冷鏈物流在城鄉民生改善中的創新實踐、行業挑戰及未來方向展開,為學生團隊提供了鮮活的行業洞察與實證素材,助力其構建“冷鏈物流賦能鄉村振興”的研究框架。
一、學生課題聚焦:從業務布局看城鄉冷鏈銜接邏輯
針對課題關注的“城鄉冷鏈協同”核心問題,陳君城介紹,萬緯冷鏈形成“1:1”業務均衡布局——冷鏈業務與常溫租賃業務并重,既服務一線、二線及省會城市的中高端消費市場,也通過下沉市場與農產品源頭業務觸達鄉村。學生團隊注意到,盡管鄉村業務占比不高,但公司在藍莓、三文魚等農產品的源頭采購與冷鏈運輸中,已構建起“產地預冷—冷藏運輸—城市配送”的全鏈條體系,成為銜接城鄉供應鏈的關鍵環節。
課題組特別關注到品類結構差異:預包裝食品與溫控快消品為主(食品與農產品業務占比約15:85),而醫藥冷鏈尚處空白。這一結構特征為學生分析“冷鏈物流民生價值分層”提供了切入點——初級農產品的全程溫控直接關聯農戶收益(如藍莓損耗率從30%降至15%),而城市消費端的品質保障則體現冷鏈對生活質量的提升,形成“源頭減損—終端提質”的雙向賦能。
二、民生案例實證:學生調研中的“冷鏈改善生活”具象化
在超大城市民生保障部分,課題組結合訪談內容提煉三大實證場景:
1. 疫情保供“生命線”:2022年上海疫情期間,萬緯園區通過冷庫儲鮮與綠色運輸通道,實現食材“不斷供、不腐損”,學生認為這一案例凸顯了冷鏈物流在應急民生中的“穩定器”作用;
2. 消費升級助推:新疆水果、樹莓等高端農產品通過冷鏈實現“跨區域保鮮”,既滿足城市居民對高品質食材的需求,也幫助農戶提升產品溢價,與課題“冷鏈促進農民增收”的研究方向形成呼應;
3. 最后一公里破局:針對學生關注的“到家配送無冷藏車”難題,萬緯的“包裝解決方案”(冰袋、干冰等冷媒優化)為鄉村及偏遠地區配送提供了低成本路徑,成為課題組研究“技術普惠”的典型案例。
三、行業痛點對話:學生深度挖掘鄉村冷鏈瓶頸
在政策與鄉村冷鏈痛點環節,學生團隊與陳君城展開深入探討。針對“部分地區冷庫過剩”問題,陳君城提出政策應從“硬件補貼”轉向“軟性支持”,這一觀點被學生納入課題的“政策優化建議”章節;而鄉村冷鏈面臨的“融資難、需求分散、技術人才短缺”三大痛點,直接對應課題組正在調研的“鄉村物流基礎設施短板”問題。
值得關注的是,學生特別問及“醫藥品冷鏈空白”對鄉村醫療的影響。盡管萬緯尚未涉足,但陳君城指出,完善的醫藥冷鏈可提升鄉村疫苗覆蓋率,間接推動公共衛生均等化,這為課題拓展“冷鏈與鄉村公共服務關聯”提供了新視角。
四、未來戰略對接:學生課題與企業實踐的研究共振
萬緯的“雙拓展”戰略(烘焙/西式快餐品類、西部縣域及食品產地倉網)引發學生對“冷鏈服務產業升級”的思考。例如,向食品產地延伸的布局,與課題中“農產品上行通道建設”高度契合;而“保底收購+冷鏈服務”“共建冷庫”等合作模式,則為學生研究“企業—農戶利益聯結機制”提供了實踐樣本。
課題組負責人表示,訪談中企業提及的“金融+冷鏈”模式探索、與電商平臺的分工設想(如美團優選、拼多多),將成為其分析“冷鏈物流生態共建”的重要素材。這些來自行業一線的實踐經驗,正轉化為學生構建“城鄉冷鏈協同模型”的核心論據。
五、研究價值升華:學生視角下的冷鏈物流民生定位
訪談結尾,陳君城總結的“超大城市冷鏈核心價值——守護食品安全、滿足品質生活”,與學生課題的“改善民生路徑”形成理論共鳴。團隊成員表示,通過此次調研,不僅具象化理解了冷鏈物流從“技術設施”到“民生剛需”的進階,更觀察到企業在商業價值與社會責任中的平衡:從城市保供的“民生堅守”到鄉村冷鏈的“探索破冰”,萬緯的實踐為“冷鏈物流如何賦能鄉村振興”提供了多維度的解題思路。
隨著課題的深入,學生團隊將基于訪談成果,進一步分析冷鏈物流在城鄉資源配置、消費升級、應急保障中的作用機制,形成兼具學術價值與實踐意義的研究報告。此次校企對話,不僅是一次行業調研,更成為“理論研究對接現實需求”的生動課堂,為高校學子理解“物流強國”戰略下的民生底色提供了珍貴的一線洞察。
結語: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學生團隊的此次調研,架起了學術研究與行業實踐的橋梁。萬緯冷鏈的城鄉協同實踐,既是企業戰略的落地,也為“冷鏈物流改善民生”這一課題提供了豐富的實證場景。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冷鏈物流的民生價值將持續被挖掘,而高校學子的研究,正成為連接行業智慧與政策優化的重要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