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北京大學清明論壇在線上線下舉行
3月31日,第六屆北京大學清明論壇在北京大學中關新園舉行。本屆論壇的主題是“死亡是多彩的”,旨在從瀕死意象到人類學、敘事學、語言學、美學、殯葬實務的路線角度,探討生死觀念和紀念文化的多樣性。論壇由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主辦,福壽園國際集團、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科學文化專委會協辦,民政部社會事務工作專家委員會、中國殯葬協會專家委員會、上海福壽園公益發展基金會、禮濟學院支持。
全國政協原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司長王金華,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院長郭莉萍,中國殯葬協會常務副會長王琦,全國勞動模范、福壽園國際集團總裁王計生等領導嘉賓及主辦、協辦單位代表出席論壇。帆書APP創始人樊登、財經評論家葉檀、北京理工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賈曉明、北京大學外國語言學院教授高一虹、得到APP會員總編輯賈行家等專家學者發表演講,圍繞人類不同的死亡認知和實踐,從人類學、語言學、生死教育、藝術設計、人文科技等不同角度,詮釋了人類對死亡問題的多元、多角度認知和習俗,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立體的、多維、豐富的死亡影像。
醫療、殯葬、教育等行業從業者,相關專業領域師生以及網上報名的公眾人士逾300人來到論壇主會場,并有超過15萬網友在線觀看了論壇直播及視頻。
第六屆北京大學清明論壇現場
首先,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副院長王岳代表學院致歡迎辭。他表示,近年來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一直致力于積極推動全社會對于生死問題深入探究,而今年的主題在于:只有“愛”可以讓死亡變得多彩。到底什么是愛?很多藝術作品特別是影視作品往往描寫男女互相對視著對方,“無語”便為愛。但他認為應該用“損己”更合適,一個人愿意為了對方損傷自己,這個被稱為愛。
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名譽主席韓啟德院士發表主旨演講,他指出理解死亡的真諦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件艱難的事情,生和死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是生命兩個不可分割的一面。只有把生命放到更宏大的時空和視角,動員多學科的資源才能洞悉生命的意義,既包含了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人文社會科學,也包括生物醫學,物理,化學,AI等數理學科。他還建議將論壇中關于死亡與愛的感人故事,拍成影片或紀錄片,以更震撼,更豐富的傳播方式,迸發出更大的影響力,從而影響安寧療護、醫保、殯葬等相關事業與政策的優化。
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名譽主席韓啟德院士發表主旨演講
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副院長王岳代表學院致歡迎辭
死亡敘事 美好與多彩
主論壇環節中,全國勞動模范、中國殯葬協會副會長、福壽園國際集團總裁王計生發表了題為“殯葬服務也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演講。他首先借用CHATGPT對主題的詮釋:“死亡可以被視為一種生命經歷的延續,不同的文化和個人也可能對死亡有不同的看法和體驗,使死亡變得多彩。”然后他提出殯葬是人類對自身進行終極關懷的重要行為,它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是文化傳統的組成部分,也是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科技進步進入新階段,碳基生命與硅基生命成為生命科學新的研究新領域,殯葬也將改變人們的觀念,成為昨天與明天的媒界場景,為人類的數字永生提供可能。
帆書APP創始人、首席內容官樊登為大家講述對死亡的認識和體會。他認為我們最基本的底線來自于對死亡的敬畏,“燒紙錢”是為了跟去世的親人溝通,它不是簡單的碳排放問題,而是哲學和心理學問題。生命是會戛然而止的,所以我們可以讀科學,因為人的身體不會消散,原子永存不滅;可以讀哲學,存在主義哲學告訴我們,死亡是這個世界最精妙的設計,沒有死亡,我們所做的一切事情會突然之間喪失所有意義。所以我們面對死亡不能只有恐懼,要有喜悅,不能只有貪戀,要有感恩,這樣才能更加坦然地面對死亡。
全國勞動模范、中國殯葬協會副會長、福壽園國際集團總裁王計生“殯葬服務也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帆書APP創始人、首席內容官樊登做主題演講
財經評論家、財經專欄作家葉檀帶來演講“死亡是多彩的”。她表示自己曾經離死亡很遠,但患病之后一度離死亡很近。前年她罹患乳腺癌,嚴重到無法工作,當死亡降臨,她是如何度過黑暗期的?首先是信仰的力量,在困難時期給了她支撐;其次是進行標準化治療,找到信任的醫生,建立深厚連接,堅持康復治療,逐步回歸社會;此外她還探訪生物醫藥前沿企業,體會洶涌澎湃的勇氣與力量。如今度過難關的她變得更勇敢,希望能夠“安然享受當下的每一刻”。
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院長郭莉萍發表了題為“醫學生的敘事能力培養與生死教育”的演講,她表示敘事醫學是一個嚴謹的智識學科及臨床學科,初入臨床的醫學生還沒有足夠經驗,剛一開始學生的心是柔軟的,后來經歷死亡越來越多,他要強迫自己變硬,這不是好事。因此醫學生的生命教育特別重要,要讓他們珍視自己的生命、他人的生命以及那些為他人奉獻的生命(器官捐獻、大體老師)。此外還可以通過讀文學作品,讓他們的心靈再次柔軟,看到病人的痛苦,跟病人建立連接,豐富他們對疾病、痛苦以及生死的理解。
財經評論家、財經專欄作家葉檀“死亡是多彩的”
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院長郭莉萍“醫學生的敘事能力培養與生死教育”
文化視角 死亡與告別
北京理工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賈曉明帶來“文化視角下喪親后的成長”演講。她和大家一起探討了中國文化中,有哪些心理健康的保護性因素如儀式、節日等,并提出了如何構建本土的、基于中國文化的心理咨詢與治療的理論與方法。她認為清明節提供了公開的、持續性、規律性表達哀傷的機會,在連接中獲得安全感、穩定感和一體感,而清明節的哀傷也是一種積極的應對過程,允許表達,面對生活,升華情感。
北京大學外國語言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高一虹詮釋了“語言符號視野中死亡的多彩意義”。作為一名社會語言學研究者、大學教師、心理咨詢師和安寧療護志愿者,她從自己的專業和跨學科視角,從語言符號之意義闡釋和建構的視野,來詮釋多彩的“死亡”,并呼吁推廣新語類的實施,普及生死教育,促進社會變革。
北京理工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賈曉明“文化視角下喪親后的成長”
北京大學外國語言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高一虹“語言符號視野中死亡的多彩意義”
作家、得到APP會員總編輯賈行家發表了題為“極光下的告別”的演講。他通過分享個人經歷的父母臨終,從中說明當代中國人在處理生死問題的普遍經歷和心理體驗,并表示“能讓逝者和逝者的親人在極光的絕美之中告別的,是各位溫柔的注視和支持,有的時候是默默地拉起那扇簾子,有的時候是開始一場對話,是遞過去這一杯甜酒。”
東京生命文化學院董事長安劍星發表了題為“殯儀場景與戲劇”的演講。他提出戲劇和宗教祭祀以及殯葬儀式,都起源于原始時代人們勞作之余的模仿。事實上殯儀場景所需的要素都和戲劇非常接近,可以借鑒戲劇舞臺的藝術形式,使得殯儀場景更加優雅溫馨,具有很強的儀式感。如果我們能夠將死亡看作是生命的一個新的起點,將殯儀館看作是生者陪伴逝者的場所,將墓地看作是生者和逝者情感交流的地方,那么殯葬就是多彩的。
作家、得到APP會員總編輯賈行家“極光下的告別”
東京生命文化學院董事長安劍星“殯儀場景與戲劇”
以美為介 藝術與科技
同濟大學藝術傳媒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周彬發表了題為“以藝為媒,以美為介——關于生命教育的十堂課”的演講。她圍繞“死亡是多彩的”這一議題,介紹如何以藝術為媒介,將美育課程思政教育融入大學生生命教育的課堂之中。她介紹的生命教育課程,利用音樂、繪畫、舞動、戲劇等非語言的藝術療愈手段,在課堂中調動學生的五感六覺,啟發學生感知、覺察、體悟、成長。
歸叢品牌創始人、主設計師高古奇發表了題為“用品牌推動國人的喪葬美學”的演講。他通過對國外葬禮的調研,對比國內葬禮現狀以及影視劇中的表達,從而闡述品牌在喪葬美學變革中的意義。譬如歸叢品牌以白色與木色為審美主題,以花海、房子、香云、飛鶴為美好愿景,用美與溫度改變生活方式和思念方式。
同濟大學藝術傳媒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周彬“以藝為媒,以美為介——關于生命教育的十堂課”
歸叢品牌創始人、主設計師高古奇“用品牌推動國人的喪葬美學”
Studio 10創始人、主持建筑師周實發表了題為“自然感知:不朽堂的空間哲思”的演講。她以不朽堂·龍山陵園小禮堂的建筑和空間設計為例,通過營造一個安靜、內向的沉思場所,使人們專注于感知建筑中與生命密切相關的自然基本元素,及其轉瞬變化中蘊含的永恒生命循環,從而在自然和建筑中獲得撫慰和力量,并進一步思考自然和生死。
跳悅智能聯合創始人、CMO王雯汀發表了題為“AI意深深——以AI和世界永恒相擁”的演講。作為AI創業者,她認為“AI復活”是對逝者的懷念,也是喚醒生者對以往記憶的一種方式。而隨著技術的發展,目前復刻數字人的成本已經大大降低,僅需一張照片和低廉的成本,就可以用AI大模型學習照片,用AI驅動嘴型、頭部、身體運動,實現智能互動,真正做到了“千人干面,人人可用”。
Studio 10創始人、主持建筑師周實“自然感知:不朽堂的空間哲思”
跳悅智能聯合創始人、CMO王雯汀“AI意深深——以AI和世界永恒相擁”
最后,論壇形成并由知名醫學人文學者、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教授王一方宣讀“2024年北大清明論壇共識”。共識提出“人類的死亡認知、信念、風俗、價值各不相同,它們共同匯聚成了人類豐富多彩的文化類型與精神家園。”這意味著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片面地、簡單地理解死亡,而要從生理的、心理的、社會的、靈性的等系統角度看待死亡問題。只有這樣,人們才能看到人類與死亡共存的過程中創造的精神文化之價值,找到超越死亡的力量源泉與文化精髓。
知名醫學人文學者、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教授王一方宣讀《2024年清明論壇共識》
關于北京大學清明論壇
北京大學清明論壇是一個以生命、衰老、死亡、紀念為主題的公共性、學術性兼備的生命文化研討平臺,獲得廣泛社會關注和好評。論壇借清明節之特殊氛圍,研討“死亡輔導”、“死亡關懷”、“醫療·殯葬一體化”、“生命教育與死亡審美”等話題,以期不斷打破避諱死亡的語境與禁忌思維,豐贍國人的精神家園,讓生死兩安,生死兩悅。
論壇匯集了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原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院長周程,復旦大學資深教授、著名學者葛劍雄,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總干事羅點點,全國政協委員、首都醫科大學著名專家凌峰,北京大學首鋼醫院院長顧晉,知名醫學人文學者、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教授王一方,CCTV主持人敬一丹、白巖松等一批卓有建樹的專家學者與媒體人,從人文關懷的角度深入探討對生命的尊重、對死亡的關懷,旨在為中國當代社會的生命教育與死亡關懷提供全新的理念與指導。
目前論壇已舉辦六屆,累計共有近2000人參加論壇現場,網上直播觀看人數近40萬。未來北京大學清明論壇還將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持續舉辦,并不斷跨界、跨地域、跨學科運作。